肛瘘的症状主要有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分泌物渗出、瘙痒不适,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肛瘘通常由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可能伴随发热、排便困难等症状。
1、红肿疼痛肛瘘患者常出现肛门周围皮肤红肿、触痛或持续性疼痛,尤其在排便或久坐时加重。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严重时疼痛可放射至会阴或臀部。早期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缓解症状,若合并感染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
2、分泌物渗出瘘管外口常有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渗出,可能污染内衣并产生异味。分泌物刺激皮肤可能导致湿疹样改变。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很重要,可配合使用康复新液湿敷,复杂瘘管需通过肛瘘切开术或挂线疗法处理。
3、瘙痒不适分泌物长期刺激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瘙痒,搔抓可能引起继发感染。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可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结核性肛瘘可能伴有盗汗、低热等全身症状,需联合异烟肼片等抗结核药物治疗。
4、硬结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肛周触及条索状硬结或波动性肿块,按压时可能有分泌物溢出。急性期肿块有明显压痛,慢性期可能形成多个外口。超声检查可明确瘘管走向,马蹄形肛瘘通常需要采用瘘管切除术治疗。
5、全身症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克罗恩病相关肛瘘可能伴腹痛、腹泻。需完善血常规、肠镜等检查,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可用于难治性病例。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假性愈合。
肛瘘患者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每日可用温水坐浴1-2次。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术后恢复期需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大量出血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