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群,与长期劳损、退行性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年龄段集中在30-50岁,这一阶段人群的椎间盘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在长期弯腰、久坐或重体力劳动等机械应力作用下,纤维环易发生破裂导致髓核突出。从事司机、搬运工、IT从业者等职业者更易因重复性脊柱负荷而发病。部分患者早期表现为腰部酸胀,久坐后加重,活动后缓解,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单侧下肢放射痛、麻木感,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加剧。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节段和程度,非急性期可通过牵引、超短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急性发作时需卧床休息并配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甲钴胺片等药物缓解神经根水肿。
青少年和老年人相对少见但并非绝对。青少年发病多与外伤性因素相关,如剧烈运动导致纤维环急性撕裂,需与椎体骨骺炎鉴别。60岁以上老年人因椎间隙显著变窄,髓核脱水萎缩,反而较少发生典型突出,更多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状。孕妇因激素水平变化使韧带松弛,加之胎儿重量增加腰椎负荷,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对于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需通过骨密度检测排除病理性因素,避免误诊。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需避免久坐超过90分钟,建议每间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并做腰部后伸动作。游泳和五点支撑锻炼可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搬运重物时应屈髋屈膝保持脊柱直立。出现持续下肢麻木或肌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排除马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