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时皮肤表面出现水珠可能由湿气排出、局部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多、炎症反应渗出等原因引起,通常属于正常现象,若伴随红肿疼痛需就医排查感染。
1. 湿气排出:中医认为艾灸可促进体内湿气外排,表现为皮肤表面细小水珠,此时无须特殊处理,保持施灸部位干燥即可。
2. 温度刺激:艾灸热辐射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形成汗液,建议控制艾条距离避免温度过高灼伤皮肤。
3. 组织液渗出:高温可能使细胞间隙液渗出,形成清亮液体,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保护皮肤屏障。
4. 炎症反应:可能与局部轻微烫伤或过敏有关,表现为渗出液伴红肿,需停用艾灸并遵医嘱使用地奈德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或糠酸莫米松凝胶。
艾灸后出现少量水珠无须过度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若液体呈脓性或持续渗出超过24小时应及时至中医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