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度7.0-9.0kPa可能提示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需结合影像学、肝功能等综合评估。肝硬度值升高的原因主要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1. 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表现为肝区隐痛、乏力,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干扰素治疗。
2. 脂肪性肝病肥胖或代谢异常引起的脂肪沉积可导致肝硬度升高,常伴随转氨酶异常,需通过减重、二甲双胍、水飞蓟宾等药物干预。
3. 酒精性肝损伤长期饮酒会引发肝脏炎症反应,出现食欲减退、黄疸,治疗需严格戒酒并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等保肝药物。
4. 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组织可能导致肝硬化,表现为皮肤瘙痒、肝掌,可使用泼尼松、熊去氧胆酸等免疫调节药物控制病情。
建议完善超声弹性成像、肝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