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小针刀治疗后,护理需重点关注创口保护、姿势管理、疼痛控制和功能锻炼。主要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创口清洁、避免腰部负重、合理使用镇痛手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定期复查评估效果。
1、创口护理:
小针刀治疗后24小时内需保持穿刺点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术后3天可遵医嘱使用无菌敷料覆盖,观察有无红肿渗液。若出现发热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日常清洁时采用擦浴方式,待创口完全愈合后再恢复淋浴。
2、姿势管理:
术后1周内建议使用硬板床,采取仰卧位时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避免久坐超过30分钟,起身时需先侧身再用上肢支撑。禁止弯腰搬重物、突然扭转腰部等动作,必要时应佩戴医用腰围提供支撑。
3、疼痛控制:
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腰部酸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配合局部冰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若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需警惕神经根刺激,应立即复诊。
4、功能锻炼:
术后3天开始踝泵练习预防血栓,1周后逐步增加直腿抬高训练。2周后引入麦肯基疗法中的腰部伸展动作,每日3组每组10次。所有训练以不诱发剧烈疼痛为度,6周内避免跑步、跳绳等冲击性运动。
5、复查随访:
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影像学和功能评估。通过腰椎核磁观察椎间盘回纳情况,采用JOA评分量表跟踪功能恢复。治疗间隙期可配合牵引、超短波等物理疗法巩固效果。
饮食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每日补充牛奶300毫升、鸡蛋1个及适量鱼肉。康复期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水温建议保持在28-32℃。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减轻椎间盘压力,两膝间夹枕保持骨盆中立位。注意气候变化时腰部保暖,空调环境下佩戴护腰避免受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睡眠不足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建议每坐姿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做腰部后伸动作缓解压力。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能否进行平板支撑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轻度患者可尝试调整姿势后短时间练习,中重度患者需避免。影响因素主要有突出阶段、神经压迫程度、核心肌群稳定性、疼痛反应、康复进度。
1、突出阶段:
急性期髓核突出伴水肿时绝对禁止平板支撑,可能加重神经根刺激。稳定期纤维环部分愈合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尝试改良版支撑动作,如膝盖着地降低腰部压力。
2、神经压迫程度:
存在下肢放射痛或肌力下降者需完全避免该动作,椎管内压力变化可能加重症状。仅表现为腰部钝痛的患者,需通过磁共振评估压迫程度后再决定。
3、核心肌群稳定性:
腹横肌与多裂肌力量薄弱会导致代偿性弓腰,增加椎间盘后缘压力。建议先通过死虫式、臀桥等基础训练强化核心,再逐步过渡到平板支撑。
4、疼痛反应:
练习时出现腰部刺痛或下肢麻木需立即停止。无痛状态下可尝试维持10-15秒,次日无疼痛加重方可继续,单次不超过30秒。
5、康复进度:
术后3个月内或急性发作后6周内不建议进行。康复后期需结合超声波检查确认纤维环愈合情况,从30度斜坡支撑开始渐进训练。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每1小时变换体位,座椅加装腰靠维持生理曲度。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游泳锻炼可减轻椎间盘压力。睡眠时侧卧屈膝或在膝间夹枕,仰卧时于腘窝处垫薄枕。急性期疼痛可使用低周波治疗仪缓解,但需经专业医师评估后使用。康复训练建议在物理治疗师监督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复查调整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