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从口腔、手部和足部开始出现症状,表现为口腔溃疡、手部和足部的皮疹或水疱。这种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儿童,具有传染性。
1、口腔症状: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通常表现为口腔内的小溃疡,常见于舌头、牙龈和颊黏膜。这些溃疡可能引起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或流口水。口腔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疾病的最早信号,家长需注意观察。
2、手部皮疹:随着病情发展,手部会出现红色皮疹或小水疱,常见于手掌和手指。这些皮疹可能伴有轻微瘙痒或疼痛,通常不会留下疤痕。手部皮疹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在皮肤上的进一步扩散。
3、足部症状:足部也会出现类似手部的皮疹或水疱,常见于脚底和脚趾。足部症状通常与手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进一步确认手足口病的诊断。足部皮疹的出现可能影响患儿的行走舒适度。
4、伴随发热:手足口病患儿常伴有轻度至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8℃至39℃之间。发热可能持续数天,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发热期间需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必要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5、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咽喉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需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手足口病的护理需从饮食、运动和日常护理多方面入手。饮食上,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和水果泥,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运动上,患儿应避免剧烈活动,保持适当休息,促进身体恢复。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定期用温水清洁口腔,避免继发感染。同时,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如出现高热、呕吐、嗜睡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儿童手足口病应挂儿科或感染科。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就诊科室选择主要依据医院分科情况,综合医院通常选择儿科,专科医院可选择感染科或儿童传染病科。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重症表现,需立即前往急诊科。
1、儿科:
儿科是处理儿童手足口病的首选科室,医生熟悉儿童疾病特点,能准确评估病情轻重。典型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可完成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基础检查,获得对症治疗建议。儿科医生会根据疱疹数量、体温变化判断是否需住院,并指导家庭隔离消毒措施。
2、感染科:
部分三甲医院感染科设有儿童传染病亚专业,适合接诊伴有并发症的患儿。感染科能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分型,对合并脑炎、心肌炎等重症病例更具诊治经验。就诊前可电话咨询医院是否接诊儿童患者,避免科室选择错误延误治疗。
3、急诊科:
当患儿出现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皮肤花斑等重症预警症状时,需紧急送往急诊科。急诊科可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监测、血气分析等检查,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室。夜间或节假日发病时,急诊科是唯一可选的就诊通道。
4、发热门诊:
疫情期间部分医院设立发热门诊筛查传染病,手足口病伴发热者可在此初诊。发热门诊能进行快速咽拭子检测,区分流感等其他发热性疾病。需注意部分发热门诊仅接诊成人,儿童患者仍需转至儿科就诊。
5、皮肤科:
少数以严重皮疹为首发症状的患儿可能误挂皮肤科。皮肤科医生会通过皮疹形态鉴别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等相似疾病,确诊后转介至相应科室。单纯皮肤科无法处理可能并发的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损害。
患儿居家期间需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缓解疼痛,选择米粥、果泥等温凉流食。衣物床单每日煮沸消毒,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肌负担。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