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不一定是肝硬化晚期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这类出血通常出血量大且凶猛,需紧急内镜下止血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2、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40%-50%,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可通过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治疗。
3、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可导致胃黏膜急性糜烂出血。出血量相对较少,多数经抑酸治疗后可自行停止。
4、胃癌:肿瘤组织坏死侵蚀血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伴有消瘦、贫血等消耗症状。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明确诊断。
5、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剧烈呕吐导致贲门黏膜纵向撕裂出血,出血量通常不大,多数可自愈。
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立即禁食并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日常需避免粗糙坚硬食物,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非肝硬化患者出现呕血或黑便时也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根据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红蛋白变化,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主要风险包括出血量过大、凝血功能障碍、门静脉高压加重、继发感染、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1、失血性休克:
急性大量出血可致循环血量锐减,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肝硬化患者因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往往难以自止。需立即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或三腔二囊管压迫。
2、肝性脑病:
肠道积血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肝功能衰竭时无法有效代谢,血氨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发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扑翼样震颤,严重者可陷入昏迷。需限制蛋白摄入并使用乳果糖等降氨药物。
3、多器官衰竭:
休克状态下肾脏灌注不足易诱发肝肾综合征,肺部毛细血管渗漏可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率高达60%以上。
4、门脉高压恶化:
出血后机体代偿性收缩内脏血管,反而加重门静脉血流阻力,形成出血-高压加重的恶性循环。反复出血会加速肝功能失代偿进程,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5、继发感染风险: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细菌易位,合并腹水者更易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出血后免疫功能抑制,医院获得性肺炎等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出血停止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选择低脂低纤维食物如米汤、藕粉。长期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2克以内,避免粗糙坚硬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出现黑便或呕血立即就医。建议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预防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