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足部矫形、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应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底鞋或足跟垫减轻压力。急性期可冰敷患处15分钟,每日3次。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降低足部负荷。
2、物理治疗:
超声波、冲击波治疗能促进炎症吸收,体外冲击波对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有效率可达80%。每日进行足底筋膜牵拉训练,如台阶拉伸、毛巾抓握练习,每次持续30秒。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疼痛肿胀,严重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中药熏洗选用伸筋草、透骨草等活血化瘀药材,水温控制在40℃左右。
4、足部矫形:
定制矫形鞋垫能纠正足弓异常受力,夜间使用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选择鞋跟高度2-3厘米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人字拖长时间行走。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跟骨骨刺可行骨刺切除术,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可选择筋膜松解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6-8周逐渐恢复负重活动。
日常建议每日温水泡脚15分钟,水中可加入适量食盐或白醋。进行足底滚球按摩时选用网球或专用按摩球,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滚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多食用牛奶、虾皮、黑芝麻等食物。避免长时间赤脚行走,运动前做好足部热身,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明显肿胀发热时,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骨折或感染性疾病。
脚后跟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皮微创固定术、骨移植术、外固定支架术、关节融合术。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于骨折块移位明显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口将骨折块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稳定骨折端。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需警惕感染风险。
2、经皮微创固定术:
采用小切口或经皮穿刺方式置入固定器材,创伤较小且恢复较快。适合骨折块较大且移位不严重的患者,但存在复位精度受限的问题,术后需严格限制负重活动。
3、骨移植术:
当骨折伴有严重骨缺损时,需取自体髂骨或使用人工骨材料进行填充移植。该手术可重建跟骨结构但延长康复周期,供骨区可能出现慢性疼痛等并发症。
4、外固定支架术:
通过体外支架装置维持骨折复位,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病例。虽然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但存在针道感染风险且日常生活不便。
5、关节融合术:
针对严重粉碎性骨折伴关节面破坏的患者,通过手术使距下关节发生骨性融合。虽能缓解疼痛但会永久丧失关节活动度,需权衡功能需求后谨慎选择。
术后康复期需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踝泵运动,6-8周后逐步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恢复期间建议使用助行器减轻患肢负荷,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注意观察足部血液循环及感觉变化,出现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睡眠时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日常活动应避免急转急停等危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