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贫血时引发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不足,导致身体组织供氧不足。常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遗传因素和失血等。改善贫血需从饮食、药物和生活习惯入手。
1、营养不良
铁、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营养素。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导致贫血。铁缺乏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女性因月经失血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 饮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和豆类。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橙子、番茄)可促进铁吸收。
- 补充剂: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补充剂。
2、慢性疾病
某些慢性疾病如肾病、癌症或炎症性疾病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或寿命,导致贫血。
- 治疗建议: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炎症、改善肾功能或进行癌症治疗。
- 药物支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药物刺激红细胞生成。
3、遗传因素
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结构异常或寿命缩短。
- 治疗方法:定期输血以维持血红蛋白水平,或进行骨髓移植以根治。
- 基因检测:有家族史的人群可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防。
4、失血
急性或慢性失血是贫血的常见原因,如外伤、手术或消化道出血。
- 止血措施:及时处理外伤或手术伤口,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 检查建议:长期不明原因贫血需进行胃肠镜检查,排除消化道出血。
5、生理因素
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和胎儿需求,容易出现贫血。老年人因吸收能力下降也易发生贫血。
- 孕期建议:增加铁和叶酸摄入,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 老年人建议:选择易吸收的铁剂,搭配维生素C提高吸收率。
贫血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心悸等,严重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素、治疗原发病和改善生活习惯,大多数贫血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是预防贫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