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通常是指脊髓灰质炎,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缺陷、接触传染源、卫生条件差、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疫苗接种、对症治疗、康复训练、隔离防护、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1、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破坏运动神经元。患儿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等类感冒症状,随后可能出现肢体不对称弛缓性瘫痪。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主要使用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辅助治疗,预防重点在于及时接种疫苗。
2、免疫缺陷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儿童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导致脑膜炎或瘫痪,典型表现为肌力进行性下降伴腱反射消失。建议家长按时带孩子接种脊灰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功能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疫苗类型。
3、接触传染源接触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或水源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在肠道繁殖期间具有强传染性,潜伏期通常7-14天。家长需注意儿童手部清洁,对患儿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哺乳期母亲应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4、卫生条件差贫困地区因缺乏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易暴发疫情。病毒在污水中可存活数月,通过污染食物传播。临床可见肌肉疼痛、颈背强直等前驱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改善环境卫生、推广安全饮水是重要预防措施,疫情暴发时需紧急补充接种疫苗。
5、遗传易感性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少数患儿会出现延髓麻痹导致吞咽困难,需警惕窒息风险。确诊后应尽早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神经营养药物,配合针灸和物理治疗。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肌力变化,瘫痪肢体需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
脊髓灰质炎患儿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神经损伤。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肌肉训练,使用矫形器预防足下垂等畸形。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吞咽困难者需鼻饲喂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预防压疮。疫苗接种是预防关键,我国现行免疫程序为2、3、4月龄各接种1剂脊灰灭活疫苗,4岁加强1剂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确诊后实施消化道隔离至发病后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