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症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的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情感障碍,属于抑郁症的特殊亚型,其诊断需符合国际疾病分类中抑郁发作标准并排除躯体疾病所致情绪障碍。
一、诊断标准老年期抑郁症需满足持续两周以上的心境低落,伴随认知功能减退、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等至少四项附加症状。与普通抑郁症相比,其典型特征包括更多躯体不适主诉、更明显的执行功能损害以及更高概率的假性痴呆表现。诊断时需通过老年抑郁量表等工具评估,并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脑血管病变等器质性疾病。
二、病理机制涉及多巴胺系统退化、海马体积缩小等脑结构改变,与增龄性神经可塑性下降密切相关。血管性因素如脑白质病变约占病例三成,部分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社会角色丧失、慢性疼痛等应激源可能加速生物学易感个体的病情发展。
三、临床分型包括早发性复发型、晚发性首发型及血管性抑郁亚型。后者常见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症状多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和注意力障碍。部分患者会呈现微笑型抑郁特征,表面社交功能正常但内心痛苦体验显著。
四、鉴别诊断需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帕金森病抑郁症状群区分。器质性抑郁多呈波动性病程且与病变部位相关,而药物源性抑郁常见于服用降压药、激素类药物的老年患者。谵妄状态伴发的情绪障碍通常起病急骤并有意识水平改变。
五、治疗原则采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整合模式,首选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需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负性自动思维效果明确,家庭治疗有助于重建社会支持系统。严重自杀倾向或难治性病例可考虑改良电抽搐治疗。
老年抑郁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社交活动,家属需注意观察用药后血压及精神变化。建议每周进行三次以上有氧运动,饮食中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以补充ω-3脂肪酸。任何新发躯体症状或情绪波动都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对于独居老人,社区定期探访和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预防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