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老年人饭后血糖正常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若超过此范围需警惕糖尿病风险。饭后血糖升高可能与饮食结构、运动不足、胰岛素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等方式进行管理。
1、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饭后血糖升高的常见原因。老年人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等。每餐搭配适量的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如鱼类、坚果、橄榄油等,有助于稳定血糖。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分餐制或少量多餐是不错的选择。
2、运动不足会影响血糖代谢。老年人应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天至少30分钟。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饭后适当活动,如站立或慢走,有助于促进血糖的利用和代谢,避免血糖快速升高。
3、胰岛素分泌异常是饭后血糖升高的病理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可能逐渐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饭后2小时的血糖值。若发现血糖持续偏高,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胰岛素注射等。
4、心理压力和睡眠质量也会影响血糖水平。老年人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维持血糖稳定。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定期体检和血糖监测是预防和管理高血糖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查。家中可配备血糖仪,定期监测空腹和饭后血糖,记录数据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若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专业治疗。
老年人饭后血糖正常值的控制需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监测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管理和定期监测,可以有效预防高血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若血糖持续偏高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