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疫苗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药物干预和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疫苗反应性发热通常由免疫系统激活、疫苗成分刺激、个体敏感度差异、接种操作因素或合并感染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适当减少衣物包裹,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为宜。
2、补充水分:
发烧会增加机体水分流失,母乳喂养婴儿需增加哺乳次数。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较平日增加20%-30%。观察排尿情况,保持尿液呈淡黄色。
3、观察症状:
记录发热起始时间、温度变化及伴随症状。疫苗反应热多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持续时间不超过48小时。需特别关注是否出现持续呕吐、抽搐或嗜睡等异常表现。
4、药物干预:
体温超过38.5℃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常用儿童剂型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使用前需核对药物剂量与年龄体重的匹配性,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5、及时就医:
出现39℃以上高热持续不退、热性惊厥、皮疹扩散或接种部位红肿化脓等情况需立即就诊。早产儿、有热惊厥史或免疫缺陷患儿接种后发热更需密切监测,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疫苗接种后需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48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泥。注意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若72小时后仍有发热需排查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定期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曲线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接种后2-3天可进行温水浴,避免搓揉注射部位。观察期间建议暂停添加新辅食,维持原有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