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通过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吞咽功能测试及量表评估等方式诊断,治疗方法包括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代偿性策略及手术治疗。该症状主要由脑神经损伤、肌肉协调性下降、感觉反馈异常、食管功能障碍及心理因素引起。
1、临床评估: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进食时的咳嗽、呛咳、声音变化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标准化的床旁吞咽筛查工具如洼田饮水试验可快速识别高风险患者,需结合病史采集明确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的关联性。
2、影像学检查:
视频荧光吞咽检查是金标准,能动态观察食团通过咽部的全过程。改良钡餐造影可量化吞咽效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则有助于判断结构性病变,三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3、康复训练:
包括冷刺激训练、声门上吞咽法、门德尔松手法等直接训练,以及颈部关节活动度训练、呼吸训练等间接方法。需由言语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训练强度通常为每周3-5次,持续6-8周。
4、电刺激治疗:
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电极激活吞咽相关肌肉,适用于中度障碍患者。经皮电刺激可改善咽部感觉,两种方式均需配合主动吞咽动作,禁忌证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者。
5、代偿性策略:
调整进食体位为30-90度前倾,选择稠厚流质食物,采用小口慢咽方式。使用特殊餐具如防洒杯、弯角勺可降低误吸风险,严重者需短期鼻饲管喂养过渡。
吞咽障碍患者日常应保持坐位进食,避免说话分心,餐后清洁口腔残留。食物以布丁状、果冻状为主,温度控制在40℃以下。建议进行唇舌操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同时监测营养指标防止营养不良。出现反复肺部感染需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