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出现较多血块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增厚、凝血功能异常、子宫肌瘤等因素引起。
1、激素水平波动:
孕激素和雌激素比例失衡会导致子宫内膜脱落不均匀,容易形成较大血块。这种情况多见于青春期初潮阶段或围绝经期女性,可通过调节作息和减轻压力改善。
2、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力不足时,经血排出速度减慢,在宫腔内滞留形成血块。常伴有下腹坠胀感,适度热敷和轻柔按摩有助于缓解症状。
3、子宫内膜增厚:
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会导致脱落组织量增加,表现为暗红色血块伴月经量多。长期出现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必要时需进行诊刮治疗。
4、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经血凝固异常,形成大量鲜红色血块。这类情况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等表现,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确诊。
5、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会改变宫腔形态影响经血排出,导致血块增多并伴有严重痛经。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肌瘤大小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
月经期间建议保持腹部温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可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饮用红糖姜茶促进血液循环。若血块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伴有严重贫血症状,需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排查器质性病变。日常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变化,穿着宽松衣物减少盆腔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