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腰疼可能与肾结石、肾积水有关,也可能是妊娠期生理变化所致。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腰肌劳损、肾结石、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腰椎间盘突出。
1、腰肌劳损:
妊娠中晚期子宫增大导致重心前移,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引发劳损性疼痛。这种疼痛多为双侧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建议使用孕妇托腹带减轻腰部压力,避免久站久坐,适当进行孕期瑜伽等低强度运动。
2、肾结石:
孕期激素变化使输尿管扩张,尿液滞留易形成结石。肾结石疼痛多为单侧突发性绞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常伴血尿。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多数采用保守观察,必要时可放置输尿管支架。
3、肾积水:
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回流,形成肾盂积水。表现为持续性腰部胀痛,可能伴发热、尿频。轻度积水可通过改变睡姿缓解,严重者需在产科和泌尿科医生共同评估下处理,必要时行经皮肾造瘘术。
4、泌尿感染:
孕期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肾盂肾炎,除腰痛外还出现尿痛、发热等症状。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确诊后使用对胎儿安全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菌药物。每日饮水需保持2000毫升以上。
5、腰椎病变:
孕期松弛素分泌增加可能加重原有腰椎问题,表现为下肢放射痛。需避免提重物,睡硬板床,严重者需骨科会诊。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胎儿相对安全,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孕期出现腰痛应记录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和发作时间。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每日钙摄入量维持在1000-1200毫克。若疼痛持续加重、出现血尿或发热,需立即就医排查严重并发症。定期产检时需向医生详细描述腰痛情况,必要时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肾结石引起的肾积水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肾积水通常由结石阻塞尿路、尿路感染、输尿管狭窄、先天性畸形、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
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盐酸坦索罗辛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增加尿量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需配合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并避免高草酸饮食。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针对直径6-20毫米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利用冲击波将结石粉碎后自然排出。治疗前需评估肾功能,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需重复治疗者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
3、输尿管镜取石:
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通过尿道置入输尿管镜直接取出或激光碎石。术前需排除尿路感染,术中可能发生输尿管穿孔。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预防输尿管狭窄。
4、经皮肾镜取石:
针对大于20毫米的肾结石或鹿角形结石,建立经皮肾通道后采用气压弹道或超声碎石。需严格掌握适应症,警惕出血、感染等风险。术后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保持引流管通畅。
5、开放手术:
适用于合并严重解剖异常或多次微创治疗失败者,包括肾盂切开取石术、肾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创伤较大,需评估对侧肾功能。术后需密切观察尿量变化,预防肾功能代偿不全。
日常需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低于5克,避免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高草酸食物。适度进行跳跃运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结石移位引发肾绞痛。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积水改善情况,发现腰痛加重、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长期肾积水患者建议每3-6个月评估肾功能,预防不可逆性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