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导致肾积水的症状主要包括腰部胀痛、排尿异常、发热寒战、恶心呕吐以及腹部包块。
1、腰部胀痛:
结石阻塞输尿管后,尿液无法顺利排出,肾盂内压力升高会引发患侧腰部持续性钝痛或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可向同侧下腹部及会阴部放射,改变体位时可能加重。部分患者描述为"刀割样"疼痛,严重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2、排尿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典型表现为排尿时尿流突然中断。由于结石刺激尿路黏膜,约40%患者会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淡红色。长期梗阻可能导致尿量减少,双侧梗阻时甚至会出现无尿。
3、发热寒战:
合并尿路感染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可达38-40℃,伴有寒战、全身乏力等中毒症状。这是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提示可能发展为肾盂肾炎或脓肾,需立即就医。
4、恶心呕吐:
约30%患者伴随消化道症状,因肾盂内压力增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疼痛刺激腹腔神经丛可能导致顽固性呕吐,严重者会出现脱水表现。这类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5、腹部包块:
长期严重肾积水时,患侧腰部可能触及肿大肾脏,表面光滑且有压痛。儿童患者腹部膨隆更为明显。巨大肾积水时包块可占据半个腹腔,叩诊呈实音,此时肾功能往往已严重受损。
日常应注意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均匀分配在全天饮用,尤其睡前需补充水分以防夜间尿液浓缩。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竹笋的摄入,限制每日钠盐在5克以内。适度进行跳跃运动如跳绳可促进小结石排出,但急性疼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出现持续腰痛或发热症状时需立即就诊,避免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排石药物。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可监测积水程度变化,术后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
肾结石引起的肾积水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肾积水通常由结石阻塞尿路、尿路感染、输尿管狭窄、先天性畸形、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
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盐酸坦索罗辛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增加尿量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需配合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并避免高草酸饮食。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针对直径6-20毫米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利用冲击波将结石粉碎后自然排出。治疗前需评估肾功能,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需重复治疗者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
3、输尿管镜取石:
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通过尿道置入输尿管镜直接取出或激光碎石。术前需排除尿路感染,术中可能发生输尿管穿孔。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预防输尿管狭窄。
4、经皮肾镜取石:
针对大于20毫米的肾结石或鹿角形结石,建立经皮肾通道后采用气压弹道或超声碎石。需严格掌握适应症,警惕出血、感染等风险。术后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保持引流管通畅。
5、开放手术:
适用于合并严重解剖异常或多次微创治疗失败者,包括肾盂切开取石术、肾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创伤较大,需评估对侧肾功能。术后需密切观察尿量变化,预防肾功能代偿不全。
日常需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低于5克,避免动物内脏、菠菜等高嘌呤高草酸食物。适度进行跳跃运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结石移位引发肾绞痛。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积水改善情况,发现腰痛加重、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长期肾积水患者建议每3-6个月评估肾功能,预防不可逆性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