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慢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是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病理活检能明确组织学改变,其他辅助方法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通过内窥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特征。检查过程中可对可疑部位进行多部位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胃镜还能鉴别胃癌、胃溃疡等疾病。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慢性胃炎的关键步骤,通过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典型表现包括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活检可明确胃炎类型和严重程度,指导后续治疗。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检测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阳性结果提示感染相关性胃炎,需进行根除治疗。
4、血清学检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胃炎。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胃炎类型和胃酸分泌功能。
5、影像学检查:
钡餐造影可显示胃黏膜皱襞增粗、胃壁僵硬等间接征象,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胃镜。CT或MRI主要用于排除胃癌等器质性病变,对慢性胃炎诊断价值有限。
慢性胃炎患者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暴饮暴食。建议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粥类、面条等。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摄入。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腹痛、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慢性胃炎伴有糜烂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慢性胃炎伴有糜烂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油腻、过冷过热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摄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粥类、面条、蒸蛋等,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胡萝卜、香蕉等。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抑酸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和一种铋剂。
3、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糜烂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确诊后,需规范完成10-14天的四联疗法。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细菌耐药。
4、保护胃黏膜:
避免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戒烟限酒,减少胃酸分泌异常和黏膜血流减少的情况。
5、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属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可辨证使用香砂养胃丸、三九胃泰等中成药。针灸取穴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配合艾灸调理脾胃功能。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忧思恼怒伤及脾胃。
慢性胃炎伴有糜烂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影响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