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改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冷过热食物,选择易消化的软质食物如小米粥、山药泥。少量多餐可减轻胃肠负担,每日进食5-6次,每次摄入量控制在200-300克。西蓝花、南瓜等富含维生素U的蔬菜有助于修复胃黏膜,但需烹饪至软烂。胃酸过多者应限制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的摄入。
2、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遵医嘱使用四联疗法,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枸橼酸铋钾颗粒、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硫糖铝混悬凝胶能形成保护膜。伴有明显腹痛者可短期使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但须警惕药物依赖风险。所有药物均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3、中医调理脾胃虚弱型可用香砂六君丸健脾和胃,肝胃不和型适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每日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将党参、白术、茯苓各15克煎水代茶饮,适合长期调理。需注意中药与西药服用间隔至少2小时,阴虚火旺者慎用温补类药物。
4、改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可减少胃黏膜损伤,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餐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睡前3小时禁食。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不超过40分钟。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对胃肠的影响。
5、定期复查轻度患者每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中重度伴肠化生者需每3-6个月随访。监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可评估胃黏膜萎缩程度。出现黑便、持续消瘦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症状变化、用药反应及饮食耐受情况,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慢性胃炎患者日常可食用猴头菇炖鸡汤、红枣小米粥等药膳,避免空腹食用酸性水果。冬季注意胃部保暖,使用40℃左右热水袋热敷上腹部每日2次。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限制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豆类。保持口腔卫生,三餐后使用含抑菌成分的漱口水,减少幽门螺杆菌再感染风险。症状稳定期可逐步尝试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