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综合判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痛经进行性加重、盆腔包块、血清CA125升高、超声或磁共振显示异位病灶、腹腔镜检查确诊。
1、典型症状: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核心表现,疼痛多始于月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约70%患者伴随性交痛或排便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深部或腰骶部。部分患者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2、盆腔检查:
妇科双合诊可能触及子宫后倾固定、骶韧带触痛结节或附件区囊实性包块。三合诊对发现直肠子宫陷凹病灶更敏感,典型体征为阴道后穹窿紫蓝色结节,月经期结节体积增大且压痛明显。
3、影像学特征:
经阴道超声能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典型表现为囊壁厚、内见密集点状回声。磁共振成像对深部浸润型病灶显示更清晰,可评估直肠、膀胱等周围器官受累情况。影像学检查阴性不能排除微小病灶存在。
4、血清标志物:
血清CA125水平常轻度升高通常<100U/ml,其数值与病灶范围呈正相关。但该指标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近年发现血清HE4、IL-6等新型标志物可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5、腹腔镜确诊:
腹腔镜下可见盆腔紫蓝色或暗红色结节、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典型病灶,病理检查发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可确诊。该检查能同时评估疾病分期并实施手术治疗,是诊断金标准。
建议出现持续盆腔疼痛或月经异常的女性尽早就诊,日常可记录疼痛发作时间、强度及伴随症状。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过度摄入含雌激素食物。确诊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中重度患者建议每3-6个月监测CA125水平及超声变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的疾病,宫颈糜烂是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生理现象。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经血逆流、体腔上皮化生、淋巴及血管转移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不孕。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触痛结节,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巧克力囊肿。治疗需根据年龄、症状及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
2、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现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雌激素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的正常生理现象。临床表现为宫颈表面呈红色颗粒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溃烂。多数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带增多或接触性出血。宫颈癌筛查结果正常时无需特殊治疗,过度治疗可能破坏宫颈生理功能。
3、症状差异: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成正比,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宫颈糜烂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白带异常,其外观改变与激素水平相关,绝经后多自行消退。两种疾病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及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鉴别。
4、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异位症需长期管理,轻症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中重度需考虑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抑制病灶发展,必要时行腹腔镜手术。宫颈糜烂若无症状且排除宫颈病变,原则上不进行医疗干预,避免不必要的物理治疗。
5、生育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造成盆腔粘连、卵巢功能受损,约30%-50%患者合并不孕,需通过药物或手术改善生育环境;宫颈糜烂不影响受孕能力,妊娠期柱状上皮外移可能加重属正常生理变化,产后多可自行恢复。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每年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宫颈糜烂患者需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持续性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