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医学上称为脆性骨折,指因骨密度降低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
1、病理特征:
脆性骨折的核心病理基础是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微结构破坏、骨量减少。骨骼失去正常承重能力,日常活动如咳嗽、弯腰甚至翻身都可能诱发骨折,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
2、临床分类: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椎体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和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其中椎体骨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身高变矮,髋部骨折则需紧急手术干预。
3、高危人群:
绝经后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最高。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人群更易发生。体重过低、吸烟酗酒者风险增加2-3倍。
4、诊断标准:
需结合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T值≤-2.5和影像学确认。非暴力性骨折史是重要诊断依据,椎体骨折可通过侧位X线发现椎体高度下降≥20%。
5、防治要点:
基础治疗包括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抗骨质疏松药物可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或特立帕肽。髋部骨折患者需在48小时内完成手术评估,术后需持续康复训练。
日常预防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和小鱼虾。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久坐和过度节食。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冬季注意防滑防跌倒,居家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安装扶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时应及时就医排查椎体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过程主要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方式。手术通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完成骨水泥注入或球囊扩张等操作。
1、术前准备:
患者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等术前评估。医生会根据骨折程度选择合适术式,告知手术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需禁食6-8小时,建立静脉通路。
2、体位摆放: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软枕保持腰椎过伸位。C型臂X光机定位病变椎体,标记穿刺点。消毒铺巾后,在透视引导下确定穿刺路径,避开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
3、穿刺操作:
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骨穿刺针直达椎体前1/3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需先置入球囊导管。穿刺过程中需多次透视确认位置,避免穿透椎弓根或进入椎管。
4、骨水泥注入:
调配专用骨水泥至拉丝期,在持续透视下缓慢注入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需先扩张球囊形成空腔再注入骨水泥。注入量根据椎体大小调整,通常3-6毫升。
5、术后处理:
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针,加压包扎穿刺点。术后平卧2小时观察生命体征,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配合镇痛药物缓解术后不适。
术后康复期需佩戴腰围保护3个月,避免弯腰提重物。建议进行游泳、慢走等低冲击运动,加强腰背肌锻炼。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色蔬菜。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水泥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如出现发热、下肢麻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