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可能由肛周脓肿、克罗恩病、结核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症、直肠肛门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肛瘘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肛周脓肿肛腺感染是肛瘘最常见的病因,多因粪便堵塞肛窦导致细菌繁殖。典型表现为肛周红肿热痛伴发热,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急性期需切开引流,慢性期可行肛瘘切除术,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2、克罗恩病这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导致全消化道瘘管形成,肛瘘多为复杂型。患者常伴腹泻、腹痛、体重下降,肠镜检查可见铺路石样改变。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等控制原发病,合并感染时加用左氧氟沙星片。
3、结核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至肛周,形成冷脓肿和迂曲瘘管。多有低热盗汗病史,PPD试验呈强阳性。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联合用药,局部配合高锰酸钾坐浴。
4、外伤或手术肛门直肠损伤、痔疮手术或分娩撕裂可能破坏括约肌结构,继发感染后形成医源性肛瘘。表现为创面迁延不愈伴渗液,需二次清创并选择肛瘘挂线术等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方式。
5、恶性肿瘤直肠癌或肛管癌浸润穿透肠壁时可形成恶性肛瘘,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伴便血及里急后重感。确诊需通过病理活检,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放射治疗或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
肛瘘患者日常应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使用温水冲洗,避免久坐久站。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推荐燕麦、西蓝花、火龙果等软化粪便的食物。术后恢复期可进行提肛运动,每次收缩肛门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练习2-3组有助于功能恢复。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增多等情况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