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手术后出现大便失禁可能与手术损伤肛门括约肌、术后炎症反应或神经功能暂时异常有关。多数患者随着伤口愈合和盆底肌训练可逐渐恢复,少数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结构性损伤。
术后早期肛门括约肌因手术牵拉或局部水肿可能导致控便能力下降,表现为轻度漏气或稀便控制困难。此时可通过高纤维饮食减少稀便形成,配合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盆底肌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每日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动作可加速功能恢复。若伴随肛门疼痛或分泌物增多,需排除感染可能。
持续超过一个月的严重失禁需考虑括约肌复合体损伤,常见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肛门直肠测压和超声检查可评估括约肌完整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能判断阴部神经功能。对于明确的结构性损伤,生物反馈治疗有效率较高,必要时可考虑括约肌修补术。糖尿病患者或多次肛瘘手术者更易出现不可逆损伤。
术后应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避免久坐压迫伤口。饮食需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若失禁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肛门坠胀感,应及时复查排除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多数患者3-6个月内控便功能可明显改善,定期随访有助于医生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