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是指儿童因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导致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和排便排气停止。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两类,常见原因有肠套叠、肠粘连、先天性肠道畸形、蛔虫团堵塞等。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多发生于4-10个月龄。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或肠道淋巴组织增生有关。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严重者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调节肠道功能。
2、肠粘连腹部手术后或腹腔感染导致的肠粘连是儿童继发性肠梗阻主因。患儿多有手术史或腹膜炎病史,表现为渐进性腹胀伴呕吐。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粘连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可配合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再粘连。
3、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闭锁等畸形可导致新生儿期即出现完全性肠梗阻。典型症状包括胆汁性呕吐、腹部膨隆,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需急诊手术治疗矫正畸形,术后需长期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
4、蛔虫性梗阻肠道蛔虫成团堵塞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好发于2-10岁儿童。除梗阻症状外,可伴有营养不良和肛周瘙痒。治疗需先胃肠减压缓解症状,再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严重者需手术取虫。日常需加强手卫生和饮食清洁。
5、动力性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电解质紊乱或重症感染可引发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全腹膨隆、肠鸣音消失,X线显示广泛肠管扩张。需治疗原发病同时禁食胃肠减压,可配合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促进肠蠕动恢复。
预防小儿肠梗阻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术后患儿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泻药或按摩腹部。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婴儿肠道疾病风险,婴幼儿添加辅食应遵循由稀到稠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