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梗阻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体位护理、遵医嘱用药、手术干预等方式护理。新生儿肠梗阻通常由先天性肠道畸形、胎粪堵塞、肠套叠、肠道感染、喂养不当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需少量多次哺乳,避免过度喂养。配方奶喂养应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奶嘴孔大小需适宜。喂养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减少吞入空气。出现呕吐需暂停喂养,清洁口腔后侧卧防止误吸。
2、腹部按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使用指腹以脐部为中心环形轻揉,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按摩前需确保患儿排尿,室温维持在26-28℃。按摩后观察排便情况,出现哭闹加剧需立即停止。
3、体位护理采用30度斜坡卧位或膝胸卧位促进肠道排气。每2小时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仰卧。护理时动作轻柔,避免腹部受压。可使用婴儿背带保持俯卧位,但需密切观察呼吸状况。
4、遵医嘱用药细菌性肠梗阻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功能性梗阻可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或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禁用自行使用缓泻剂或止吐药物。
5、手术干预先天性肠闭锁、肠旋转不良等机械性梗阻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使用医用胶体敷料保护造瘘口。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逐步过渡至正常喂养。
护理期间需每日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呕吐物特征,监测体温和腹围变化。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使用含氧化锌的护臀霜预防红臀。母乳喂养母亲需低脂饮食,避免摄入易产气食物。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血便或持续发热需立即就医。出院后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指标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