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可通过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检查出来。肠癌通常由遗传因素、肠道息肉、慢性炎症、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吸烟酗酒等原因引起。
1、肠镜检查肠镜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通过内镜前端摄像头实时传输图像,发现早期微小病灶。检查前需清洁肠道,医生会使用结肠镜从肛门进入,逐步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等部位。若发现可疑肿物,可同步进行活检取样。
2、粪便隐血试验粪便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肉眼不可见的血液,筛查肠道出血性病变。需连续采集多次粪便样本,避免饮食干扰。阳性结果可能提示肠癌、息肉或痔疮,但需结合肠镜进一步确诊。该方法无创便捷,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
3、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抽血检测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水平,辅助判断肠癌发生风险。标志物升高可能与肠癌、胰腺癌、胃癌等有关,但炎症、吸烟也可能导致假阳性。需联合影像学检查提高准确性,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4、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可显示肠壁增厚、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情况,评估肿瘤分期。超声内镜能清晰分辨肠壁各层结构,判断肿瘤浸润深度。PET-CT通过代谢显像发现全身转移灶,但价格较高且存在辐射。
5、病理活检肠镜或手术中取得的组织样本需经病理科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病理报告可明确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范围,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活检结果需结合免疫组化等分子检测进一步分析。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日常保持高纤维饮食,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戒烟限酒。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复发及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