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可能具有遗传倾向,但并非直接遗传疾病。冠心病发病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等多因素相关,父母患病可能增加子女患病风险,但通过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发病概率。
家族中存在冠心病病史时,后代患病风险可能升高。部分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血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等生理过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感性增加。这类人群可能出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血管炎症反应增强等特征。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CT等早期筛查。
环境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习惯会显著放大遗传风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时,血管损伤进程可能加速。这类情况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包括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严格戒烟限酒等干预措施。
建议有家族史者从30岁起建立健康档案,每1-2年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日常注意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范围,保持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3.4mmol/L。出现胸闷、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心内科,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进行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