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可能发生肛瘘,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或渗液,主要由肛周感染、先天性异常、免疫低下或克罗恩病等因素引起。
1、肛周感染:儿童肛门清洁不当或腹泻可能导致肛窦感染,形成肛瘘。家长需保持患儿肛周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或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2、先天性异常:部分患儿存在肛门直肠发育畸形,易继发肛瘘。建议家长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需手术矫正,如瘘管切开术或挂线疗法。
3、免疫低下:营养不良或反复感染可能削弱局部免疫力。家长需加强营养补充,可遵医嘱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脾氨肽或维生素C制剂。
4、克罗恩病:少数患儿因炎症性肠病导致复杂性肛瘘,常伴腹泻、体重下降。需通过肠镜确诊,治疗药物包括美沙拉嗪、泼尼松或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
患儿饮食应避免辛辣刺激,多摄入膳食纤维,排便后及时温水清洗。若肛周持续红肿或渗液,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