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子宫收缩异常、精神压力、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因素有关。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继发性常由器质性疾病引发。
1、激素水平波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增厚与脱落。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会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强度,导致缺血性疼痛。这类痛经多为下腹坠胀感,可通过热敷缓解。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肌层过度收缩可能压迫血管造成短暂缺氧。收缩节律紊乱时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可能伴随恶心出汗。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硝苯地平可改善异常收缩,但需医生指导使用。
3、精神压力长期焦虑紧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痛觉敏感度。心理因素导致的痛经常伴随头痛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和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可能刺激盆腔粘连与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超声检查可见巧克力囊肿。药物治疗包括孕三烯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
5、盆腔炎性疾病细菌感染引发的输卵管卵巢炎症可能造成持续性下腹痛。急性发作时伴随发热异常分泌物,需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可能形成粘连导致月经期疼痛加剧。
建议痛经女性记录疼痛周期与伴随症状,经期避免生冷饮食与剧烈运动。原发性痛经可尝试布洛芬等前列腺素抑制剂,继发性痛经需针对病因治疗。持续严重疼痛或经血量异常时应进行妇科超声与激素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采用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