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吸收不好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菌、改善喂养方式、排查过敏原、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吸收不良可能与消化功能发育不全、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肠道菌群失衡、寄生虫感染等原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泥、胡萝卜泥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辅食,减少高纤维难消化食物。6月龄以上婴儿可尝试添加含铁米粉,1岁以上幼儿可少量摄入蒸蛋羹或肉糜。注意避免过早引入成人食物,控制每餐进食量,采用少食多餐原则。
2、补充益生菌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儿童专用益生菌制剂,帮助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日常可适量食用无糖酸奶等发酵乳制品,但需注意冷藏保存的活性益生菌产品更有效。避免与抗生素同服,需间隔2小时以上。
3、改善喂养方式家长需保持喂养环境安静,避免追喂或强迫进食。控制单次喂养时间在20分钟内,奶瓶喂养时注意奶嘴孔大小合适。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辅食添加遵循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每引入新食物需观察3天排便情况。
4、排查过敏原常见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大豆等,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观察皮疹、腹泻等过敏反应。必要时进行食物回避试验或过敏原检测,确诊后需严格规避过敏食物。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可作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替代选择。
5、就医检查若伴随反复腹泻、体重不增、便血等症状,需就医排除乳糜泻、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医生可能建议进行粪便还原糖试验、血常规、过敏原筛查等检测。确诊寄生虫感染需服用阿苯达唑颗粒等驱虫药,乳糖不耐受患儿可选用无乳糖配方奶粉。
家长应定期监测宝宝体重和身高增长曲线,记录每日进食种类与排便性状。保持餐具清洁消毒,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胃肠。夜间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助于消化功能恢复。若调整饮食2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精神萎靡、脱水等表现,须立即前往儿科消化专科就诊。哺乳期母亲需注意自身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