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处理方式主要有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牵引固定、药物镇痛及康复训练。
1、闭合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且全身状况允许手术的患者。通过克氏针、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等器械实现骨折端解剖复位,术后可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需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人工关节置换:
针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骨关节炎的高龄患者,可选择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该方式能避免长期卧床风险,术后3-5天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负重,但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远期风险。
3、牵引固定:
适用于心肺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者,采用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维持骨折对位。需持续牵引6-8周,期间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复位情况,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4、药物镇痛: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等阶梯镇痛药物控制疼痛,严重者可短期应用阿片类药物。需特别注意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心血管和胃肠道风险,骨质疏松患者应配合抗骨吸收药物治疗。
5、康复训练:
术后第2天开始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2周后逐步增加髋关节被动活动度。3个月后根据愈合情况过渡到扶拐行走训练,康复期间需加强防跌倒教育和营养支持。
骨折后应立即制动患肢并送医评估,住院期间需每日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按摩预防并发症。饮食应保证每日1500m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恢复期建议使用坐便椅和助行器,卧室地面避免杂物堆放,定期复查骨密度并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12个月以上。心理疏导需重点关注患者对长期卧床的焦虑情绪,鼓励家属参与照护计划制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主要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稳定性分为五类,包括稳定型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反斜型骨折、转子下延伸型骨折及粉碎性骨折。
1、稳定型骨折:
骨折线由大转子斜向小转子下方,内侧皮质保持完整或仅轻微压缩。此类骨折复位后稳定性较好,可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常用动力髋螺钉或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负重训练有助于促进功能恢复。
2、不稳定型骨折:
骨折线呈斜行且内侧皮质断裂,常伴小转子游离骨块。复位后易发生髋内翻畸形,需选择髓内固定系统增强稳定性。可能与骨质疏松或高能量损伤有关,表现为患肢短缩和外旋畸形。
3、反斜型骨折:
骨折线方向与典型型相反,由小转子斜向大转子下方。这种特殊类型易导致固定失效,需采用防旋髓内钉或锁定钢板固定。多发生于跌倒时下肢扭转受力,常合并坐骨神经刺激症状。
4、转子下延伸型骨折:
骨折线向转子下区域延伸超过5厘米,属于不稳定骨折亚型。治疗需选择长柄髓内钉跨越骨折线,必要时辅以钢丝环扎。老年患者多与严重骨质疏松相关,年轻患者常见于交通事故等高能量伤。
5、粉碎性骨折:
骨折累及大小转子且伴有多块游离骨片,内侧支撑结构完全破坏。需采用重建髓内钉配合辅助固定,严重者需行骨水泥增强。此类骨折愈合周期长,易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术后康复期需注重钙质和维生素D补充,每日摄入牛奶300毫升、鸡蛋1个及深绿色蔬菜200克。卧床期间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周后逐步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避免过早完全负重。冬季注意防滑跌倒,建议进行平衡训练和家居适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