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处理方式主要有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牵引固定、药物镇痛及康复训练。
1、闭合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且全身状况允许手术的患者。通过克氏针、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等器械实现骨折端解剖复位,术后可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需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人工关节置换:
针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骨关节炎的高龄患者,可选择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该方式能避免长期卧床风险,术后3-5天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负重,但存在假体松动、感染等远期风险。
3、牵引固定:
适用于心肺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者,采用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维持骨折对位。需持续牵引6-8周,期间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复位情况,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4、药物镇痛: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等阶梯镇痛药物控制疼痛,严重者可短期应用阿片类药物。需特别注意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心血管和胃肠道风险,骨质疏松患者应配合抗骨吸收药物治疗。
5、康复训练:
术后第2天开始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2周后逐步增加髋关节被动活动度。3个月后根据愈合情况过渡到扶拐行走训练,康复期间需加强防跌倒教育和营养支持。
骨折后应立即制动患肢并送医评估,住院期间需每日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按摩预防并发症。饮食应保证每日1500m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恢复期建议使用坐便椅和助行器,卧室地面避免杂物堆放,定期复查骨密度并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12个月以上。心理疏导需重点关注患者对长期卧床的焦虑情绪,鼓励家属参与照护计划制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暴力、病理性骨折、高龄因素、重复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且全身状况较差的高龄患者。通过牵引手法使骨折端对合,配合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情况,固定期间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
2、牵引治疗:
多用于术前临时固定或无法耐受手术者。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或皮肤牵引,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约为体重的1/7,需持续4-6周,期间需加强肺部护理和肢体功能锻炼。
3、闭合复位内固定:
主流治疗方式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内固定物,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势。术后3天可开始床上关节活动,6周后逐步负重训练。
4、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闭合复位失败者。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或95°角钢板固定,术中需重建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效,12周内禁止完全负重。
5、人工关节置换:
针对极高龄且骨折严重粉碎的患者,可行双动头半髋置换术。术后24小时即可助行器辅助下地,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风险。需注意假体脱位预防和终身抗骨质疏松治疗。
康复期需加强高钙高蛋白饮食,每日补充维生素D800IU。早期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周后逐步增加髋关节主动活动度。使用助行器期间注意防跌倒,定期复查骨密度。合并骨质疏松者需持续使用唑来膦酸等抗骨松药物,建议居家环境进行防滑改造,卫生间加装扶手,睡床高度调整至坐位时双脚可平放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