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骨折打石膏后不建议将患肢直接放在地上。骨折后石膏固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活动、保护骨折端稳定,过早负重可能影响愈合,具体注意事项包括石膏保护期负重原则、正确体位摆放、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时机、紧急情况识别五个方面。
1、石膏保护期负重原则:
骨折后2-4周属于纤维愈合期,此时骨折端仅由软组织连接,完全禁止患肢负重。4-6周进入骨痂形成期,需经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部分负重。足部骨折通常需要6-8周才能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此前应严格避免患肢直接接触地面承受压力。
2、正确体位摆放:
卧床时应使用软枕垫高患肢,使足部高于心脏水平10-15厘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坐位时可暂时将腿平放于矮凳,但需确保石膏不受挤压。使用轮椅时要安装腿部支撑架,避免足部悬空或拖地。
3、并发症预防:
过早负重可能导致石膏变形失去固定作用,引发骨折移位风险。足部持续下垂易造成静脉淤血,增加血栓形成概率。石膏边缘与地面摩擦可能造成皮肤压疮,潮湿环境还会诱发石膏内皮肤感染。
4、康复训练时机:
拆除石膏前应以非负重训练为主,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X线确认骨痂形成后,可逐步进行拄拐部分负重训练,从10%体重负荷开始递增。完全负重行走需待医生确认骨折线模糊、无压痛及异常活动后再实施。
5、紧急情况识别:
若石膏固定后出现足趾紫绀、剧烈疼痛或麻木感,提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石膏断裂、松动或持续异味渗出需立即就医。突发肿胀加剧伴发热时,应警惕深静脉血栓或感染可能。
康复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不少于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清、豆制品等促进骨痂形成。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时注意监测血钙浓度。可进行健侧肢体抗阻训练维持肌肉力量,推荐坐姿弹力带训练或上肢功率车运动。睡眠时用专用护具固定患肢姿势,翻身时避免患肢扭转。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愈合进度,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半月板损伤去石膏后腿没劲可能与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神经适应性下降、局部炎症反应、康复训练不足等因素有关。
1、肌肉萎缩:
长期石膏固定会导致下肢肌肉废用性萎缩,主要表现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体积缩小、肌力下降。石膏拆除后肌肉需重新适应负重状态,建议通过渐进性抗阻训练恢复肌力,初期可进行直腿抬高、踝泵等低强度运动。
2、关节活动受限:
固定期间膝关节长期处于伸直位,可能引发关节囊挛缩和韧带粘连。去除石膏后会出现屈伸活动障碍,影响下肢发力效率。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热敷缓解软组织僵硬。
3、神经适应性下降:
制动导致本体感觉传导功能减退,运动神经元募集能力降低。表现为姿势控制能力减弱、步态不稳。可通过平衡垫训练、闭链运动等方式重建神经肌肉控制,单腿站立训练应从扶墙辅助开始。
4、局部炎症反应:
损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炎性介质可能持续刺激周围组织,引发酸痛无力感。超声检查可鉴别是否存在关节积液,短期使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促进炎症吸收,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滑膜反应。
5、康复训练不足:
过早停止康复治疗或训练强度不足会延缓功能恢复。建议制定阶梯式训练计划,从等长收缩过渡到离心训练,水中步行训练能有效减轻关节负荷,功率自行车可调节阻力逐步增强耐力。
康复期间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2克/公斤体重,重点补充含支链氨基酸的乳清蛋白。运动前后进行15分钟膝关节周围肌肉拉伸,选择泳池行走、瑜伽球训练等低冲击运动。若持续3个月肌力未恢复至健侧80%,需复查磁共振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睡眠时可在腘窝处垫薄枕保持膝关节微屈,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血液循环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