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由支原体和衣原体两类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尿频等症状。
1、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儿童感染后常引发支原体肺炎。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干咳、低热、咽痛,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喘息或胸痛。治疗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日常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2、衣原体感染:
衣原体分为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两类。前者多引起眼部感染或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后者则导致呼吸道症状。婴幼儿感染可能出现结膜炎、鼻塞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衣原体有效,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携带病原体,共用毛巾、玩具等物品也可能造成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3周,期间已具备传染性。
4、诊断方法:
临床结合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确诊。血清抗体检测可发现IgM抗体升高,咽拭子PCR检测能直接检出病原体核酸。部分病例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支原体肺炎常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衣原体肺炎多为单侧斑片状阴影。
5、易感因素:
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近期患过麻疹等疾病会降低抵抗力。秋冬季节门窗关闭、空气流通差时感染风险增高,集体生活环境中的密切接触也是重要诱因。
患儿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补充维生素A、C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等。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家长接触患儿后需彻底洗手,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消毒。若咳嗽持续2周以上或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排除并发症可能。
男性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需进行病原体检测、尿液分析、分泌物检查、药敏试验及影像学检查等五项核心检查。
1、病原体检测:
通过核酸扩增技术如PCR直接检测尿道分泌物或尿液中的支原体、衣原体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检查能明确感染的具体病原体类型,是诊断的金标准。采样时需注意避免污染,检查前2小时内应避免排尿以提高检出率。
2、尿液分析:
采用晨起首次尿的中段尿进行尿常规和尿沉渣检查,观察白细胞酯酶、脓细胞等炎症指标。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常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尿液中可见大量白细胞但细菌培养阴性。尿液核酸联合检测可弥补传统培养法的不足。
3、分泌物检查:
取尿道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镜检,排除淋球菌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时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但无革兰阴性双球菌。分泌物培养虽耗时较长需3-5天,但可同时进行菌种鉴定,适用于治疗失败病例的复查。
4、药敏试验:
对培养阳性的样本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指导临床用药选择。支原体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度差异较大,衣原体普遍对多西环素敏感。该检查能有效避免耐药菌株导致的治疗失败,尤其适用于反复感染患者。
5、影像学检查:
慢性感染者需进行阴囊超声或前列腺磁共振检查,评估是否并发附睾炎、前列腺炎等并发症。影像学可见附睾增粗、前列腺回声不均等表现,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检查期间应避免性生活,采样前48小时禁欲。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纯棉透气内裤。饮食上增加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如柑橘类水果和牡蛎,有助于增强黏膜抵抗力。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需避免长时间骑行等压迫会阴部的活动。若出现尿道灼痛加剧或睾丸肿胀,应立即复诊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