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疼痛可能由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原因引起。
1、肌肉劳损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腰背部肌肉劳损。肌肉劳损通常表现为局部酸痛、僵硬感,活动后可能加重。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腰背部拉伸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热敷或按摩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不适感。
2、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与年龄增长、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无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椎间盘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3、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可能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持续性腰背痛。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风险。适当进行负重运动也能增强骨骼强度。
4、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可能引起腰背部放射性疼痛。肾结石疼痛常为突发性绞痛,可能伴有血尿。泌尿系统感染多伴有发热、尿频等症状。需进行尿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解痉止痛等措施,结石较大者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
5、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早期表现为晨僵和夜间腰痛,活动后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脊柱强直畸形。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生物制剂能延缓疾病进展。坚持康复锻炼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
腰背疼痛患者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提重物。睡硬板床有助于维持脊柱生理曲度。适当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腰背肌力量。饮食上应保证充足钙质和蛋白质摄入。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等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