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肠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过敏原回避、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
1、喂养不当婴幼儿进食过快、过量或姿势不当可能导致呕吐。胃容量较小且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时,容易因奶量过多或吞咽空气引发吐奶。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立即平躺。配方奶喂养需按标准比例调配,奶嘴孔径需适合月龄。
2、胃肠功能紊乱腹部受凉、饮食结构突变或情绪紧张可能引发功能性呕吐。表现为进食后非喷射性呕吐,无发热或腹泻。可尝试热敷腹部,饮用温生姜水或陈皮水缓解症状。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需警惕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电解质。
3、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多伴随腹泻、低热。呕吐物常含未消化食物残渣,严重时呈胆汁样。蒙脱石散可保护胃肠黏膜,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必要时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肠道分泌。家长需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
4、食物过敏牛奶蛋白或鸡蛋过敏可能在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呕吐,常伴皮疹或面部水肿。需立即停用可疑食物,严重过敏时需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组胺治疗。母乳喂养母亲应回避高风险食物,深度水解配方奶粉适用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
5、肠梗阻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或肠套叠可能导致胆汁性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X线检查显示肠管扩张和气液平面,超声可见靶环征。需禁食禁水并胃肠减压,肠套叠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绞窄性肠梗阻需紧急行肠切除吻合术。
儿童呕吐期间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呕吐后清水漱口清洁口腔。恢复期从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记录呕吐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出现血性呕吐物、意识障碍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培养细嚼慢咽习惯,避免强迫进食,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感染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