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急腹症,多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的一部分套入相邻的肠段,导致肠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肠套叠的发生与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饮食变化、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1、婴幼儿期:肠套叠最常见于4-10个月的婴儿,这与婴幼儿肠道发育不成熟、肠蠕动节律不稳定有关。此时段婴儿开始添加辅食,饮食结构变化可能诱发肠套叠。
2、2岁以下:2岁以下是肠套叠的高发年龄段,约占所有病例的80%。这个阶段儿童肠道长度相对较短,肠系膜固定不牢固,容易发生套叠。
3、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是肠套叠的重要诱因之一。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肠壁淋巴组织增生,形成肠套叠的起点。
4、饮食因素:过早添加辅食或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可能增加肠套叠风险。母乳喂养的婴儿肠套叠发生率相对较低。
5、其他因素:家族史、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肿瘤等也可能增加肠套叠风险。
预防肠套叠,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辅食添加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保持婴儿腹部温暖,避免剧烈哭闹。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一旦发现婴儿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和手术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和嗜睡。腹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多为胃内容物,血便呈果酱样,腹部包块可在右上腹触及,嗜睡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这些症状需引起家长重视,及时就医。
1、腹痛:小儿肠套叠的腹痛多为阵发性,患儿常表现为突然哭闹,蜷缩身体,表情痛苦。腹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但会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肠腔阻塞,引起肠道痉挛和缺血。家长需密切观察,记录腹痛频率和持续时间。
2、呕吐:患儿在腹痛发作后常伴有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有胆汁或粪渣。呕吐是肠套叠后肠道梗阻的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呕吐频率和量会增加。家长需注意患儿呕吐物的性质和次数,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3、血便:肠套叠后,肠壁缺血坏死,患儿可能出现血便,典型表现为果酱样大便。这是由于肠道黏膜出血与粪便混合所致。血便的出现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立即就医。家长需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记录血便的颜色和量。
4、腹部包块:在患儿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质地较硬,触痛明显。这是套叠肠段在腹部的具体表现。家长可轻轻触摸患儿腹部,若发现包块需立即就医。腹部包块的出现提示肠套叠已持续一段时间,需尽快治疗。
5、嗜睡:随着病情加重,患儿可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这是由于肠道缺血导致全身中毒反应,以及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嗜睡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需立即就医。家长需注意患儿的精神状态,及时采取措施。
小儿肠套叠的护理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坚果等。可适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进行空气灌肠或手术治疗。日常护理中,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变化,记录病情发展,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