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内血肿主要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实质内血肿、脑室内血肿和混合型血肿五种类型。
1、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通常由颅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血液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早期诊断可通过头颅CT检查明确,治疗需根据血肿大小选择手术清除或保守观察。
2、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多因脑表面静脉撕裂所致,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急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严重头部外伤,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轻微外伤后。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意识障碍、偏瘫等,需及时手术干预。
3、脑实质内血肿:
脑实质内血肿指出血直接发生在脑组织内,常见于脑挫裂伤后。患者可能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小型血肿可保守治疗,大型血肿需手术清除,同时要防治脑水肿等并发症。
4、脑室内血肿:
脑室内血肿较为少见,多由脑室周围组织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引起。临床表现以急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可能出现脑积水。治疗需考虑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等手术方式,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5、混合型血肿:
混合型血肿指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类型的颅内血肿,常见于严重颅脑外伤。病情复杂多变,需综合评估各血肿的位置、大小及对脑组织的压迫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后需加强监护和康复治疗。
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认知训练,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主,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脑水肿。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血肿吸收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对患者康复同样重要,家属应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