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肠套叠、脑膜炎等原因引起。呕吐是儿童常见症状,需结合伴随表现判断病因,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喂养不当婴幼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过度喂养、进食过快、吃奶后未拍嗝可能导致吐奶。表现为进食后少量奶液从口角溢出,无发热或哭闹。家长需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单次喂奶量,喂奶后竖抱拍背15分钟。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2、胃肠功能紊乱腹部受凉、饮食不洁或食物过敏可能引发胃肠痉挛。症状为反复呕吐胃内容物,可伴阵发性腹痛。建议用温热毛巾敷腹部,暂停辅食喂养,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若对牛奶蛋白过敏,需更换深度水解配方奶粉。
3、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常见,起病急骤,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后续出现蛋花汤样便。可伴随发热、脱水症状。需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进行对症治疗。
4、肠套叠多见于4-10个月婴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胆汁样物及果酱样便。腹部超声可见靶环征,发病12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家长发现异常需立即急诊处理。
5、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除喷射性呕吐外,多伴有精神萎靡、前囟膨隆、颈项强直。需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确诊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新生儿期B族链球菌感染是常见病因,孕晚期筛查可预防。
家长应记录呕吐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保持儿童侧卧防误吸。呕吐后禁食1-2小时,后从米汤等流质开始逐步恢复饮食。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出现嗜睡、眼眶凹陷等脱水表现或呕吐物带血时需紧急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