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呕吐多属于脾胃功能失调或外邪犯胃所致,常见于伤食吐、胃寒吐、胃热吐等证型。小儿呕吐可能与饮食不当、外感风寒、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舌脉辨证分型,及时调整喂养方式或就医干预。
1.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油腻或暴饮暴食易损伤脾胃。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喂养或过早添加辅食会导致乳食积滞。表现为呕吐酸腐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可配合山楂、麦芽等消食导滞。家长需定时定量喂养,呕吐期间暂禁食4-6小时。
2. 外感风寒风寒邪气侵袭胃腑可引发突发性呕吐,常见呕吐清稀痰涎伴鼻塞流涕。多因腹部受凉或气候骤变诱发,可用生姜红糖水温中散寒。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哺乳母亲需忌食生冷。
3.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脾的患儿易出现食入即吐,呕吐物清稀无臭味。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黄,需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建议少量多餐,选择小米粥、山药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强迫进食。
4. 情志失调惊恐哭闹后出现的呕吐属于肝气犯胃证,表现为呕吐频繁、哭闹不安。常见于环境改变或受到惊吓的幼儿,可用陈皮、佛手等理气和胃。家长应保持喂养环境安静,避免餐前训斥孩子。
5. 湿热内蕴夏季暑湿困脾或饮食不洁可致呕吐物酸臭黏腻,伴大便溏泄。舌苔黄腻是辨证要点,需用藿香正气散化湿和中。注意餐具消毒,腹泻期间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检测轮状病毒抗原。
中医调理小儿呕吐需遵循"三分治七分养"原则。呕吐缓解后先从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推拿可选用清胃经、揉板门等手法,每日1-2次。长期反复呕吐或伴精神萎靡、尿量减少时,须排除肠梗阻、脑膜炎等急重症,建议尽早就医完善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食海鲜、辛辣等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