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高侧壁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高侧壁分支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该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1、病因机制:
冠状动脉高侧壁分支因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心肌细胞持续缺氧坏死。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增加斑块不稳定性。部分患者可能因血管痉挛诱发心肌缺血,尤其在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时易发作。
2、典型症状:
急性期可出现剧烈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向左肩背部放射,伴冷汗、恶心。转为陈旧性梗死后,部分患者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不全症状。心电图可见高侧壁导联Ⅰ、aVL病理性Q波和ST-T改变。
3、诊断方法:
除典型心电图表现外,心脏超声可显示高侧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病变血管位置及狭窄程度。心肌酶谱在急性期升高,但陈旧性梗死时可能已恢复正常。心脏磁共振可精准评估心肌存活情况。
4、治疗原则:
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对于仍有缺血症状者,需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合并心力衰竭时需联合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并发症风险:
易并发室壁瘤形成、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梗死面积较大者可进展为缺血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能发生附壁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等栓塞事件。
患者需长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多食用深海鱼类和新鲜果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快步走或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变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突然的寒冷刺激。
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规范用药、伤口护理、饮食调整、运动康复和心理支持。
1、规范用药:
支架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需配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糖的药物也需按时服用。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情况。
2、伤口护理:
经桡动脉穿刺者需保持腕部穿刺处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避免弯曲手腕。经股动脉穿刺者需平卧12小时,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肢体远端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术后3天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或剧烈活动。
3、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宜低盐低脂,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糙米等粗粮,多食深海鱼类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限制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4、运动康复:
术后1周内以床边活动为主,逐步过渡到室内步行。2周后可在监护下进行有氧运动,如平地慢走、太极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3个月后经评估可恢复轻中度运动,避免竞技性运动和突然用力。运动前后需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5、心理支持:
患者常因疾病突发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给予情感支持。可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鼓励加入心脏康复病友团体,分享康复经验。避免过度紧张或盲目乐观,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
支架术后需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每日监测血压、心率并记录,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及心脏超声。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手术时间和服用药物。如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呼吸困难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康复期间可循序渐进增加社交活动,避免长时间独处,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