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手术后灌注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注入膀胱,直接作用于局部以降低复发风险的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常用药物包括吡柔比星、表柔比星、卡介苗等。
1、预防复发:
膀胱肿瘤术后灌注的核心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易在黏膜层残留微小病灶,局部药物灌注可使膀胱黏膜直接接触高浓度药物,较全身化疗显著减少复发率约40%-60%。
2、药物选择:
化疗药物多选用蒽环类如吡柔比星,通过干扰DNA复制抑制癌细胞;免疫制剂常用卡介苗,通过激活局部免疫反应清除肿瘤细胞。临床需根据病理分级、患者耐受性等个体化选择。
3、灌注周期:
标准方案为术后1周开始,每周1次连续6-8周,后改为每月1次维持6-12个月。高危患者可能延长至2年,具体需结合肿瘤分期、分级及复查结果调整。
4、操作流程:
灌注前需排空膀胱,经尿道插入导管注入药物,保留30-60分钟后排出。操作需严格无菌,灌注后建议变换体位确保药物覆盖全部膀胱黏膜。
5、不良反应:
常见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痛,多数1-2天缓解;卡介苗可能引起发热、血尿等免疫反应。严重并发症如膀胱挛缩发生率低于5%,需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需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促进药物代谢;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建议选择游泳、快走等低强度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定期复查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饮食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富含硒的食物,限制红肉及腌制食品摄入。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主要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及心脏功能状态。
1、冠心病: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通过比较静息与负荷状态下心肌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差异,可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区域。典型表现为负荷状态下出现局限性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区,静息时部分或完全填充。
2、心肌缺血:
检查能识别可逆性心肌缺血,表现为负荷试验时出现放射性缺损而静息时恢复。这种"可逆性灌注缺损"提示存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常见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缺血范围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3、心肌梗死: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可显示固定性灌注缺损区,即静息与负荷状态下均无放射性填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检查还能评估梗死区周围是否存在存活心肌,为血运重建治疗提供依据。
4、微血管病变:
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仍存在心绞痛症状,负荷显像可发现弥漫性灌注异常,提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患者。
5、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门控采集技术可同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等参数。对于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能评估整体与局部心功能,鉴别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变。
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24小时。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整降糖药物使用时间。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放射性药物排泄,24小时内避免密切接触孕妇及儿童。日常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