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肚子里是否有寄生虫可通过观察症状、粪便检查、血液检测等方式判断。常见表现主要有夜间磨牙、腹痛、食欲异常、肛门瘙痒、营养不良等。
1、观察症状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夜间磨牙现象,因虫体活动刺激神经反射引起。部分患儿会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进食后缓解,与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有关。若发现儿童频繁抓挠肛门周围,尤其在夜间加重,需警惕蛲虫感染可能。长期寄生虫感染还可能表现为食欲亢进但体重不增,或出现异食癖等营养吸收障碍症状。
2、粪便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粪便标本是确诊肠道寄生虫的金标准。家长可收集儿童新鲜粪便送检,需连续检查3天以提高检出率。常见检出虫卵包括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等。蛲虫感染时可在患儿肛周粘贴透明胶带采集虫卵,最佳采样时间为清晨未排便前。检查前应避免使用驱虫药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3、血液检测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对于疑似旋毛虫、弓形虫等组织内寄生虫,需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部分严重感染患儿可能出现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但该指标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管扩张,或蛔虫团块导致的肠梗阻征象。X线检查有助于判断蛔虫性肠梗阻或阑尾蛔虫症。CT扫描对肝脏、肺部等器官的寄生虫感染有较高诊断价值,如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等。
5、特殊检测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可提高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检出率。对于疑似脑囊虫病的患儿,需进行脑脊液检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用于鉴别寄生虫种类,尤其适用于轻度感染或虫体不排卵阶段。
家长应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虫卵残留。生食蔬菜水果需彻底清洗,肉类要充分煮熟。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粪便污染的土壤或水源。若确诊寄生虫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磷酸哌嗪宝塔糖等驱虫药物,所有家庭成员需同步治疗。每半年可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但不可自行频繁用药。日常可适当增加南瓜子、胡萝卜等有助于寄生虫排出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