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程度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和牙周探诊等方式综合判断。主要有牙周探诊深度测量、X线片检查、锥形束CT扫描、骨密度检测、牙龈退缩程度观察等方法。
1、牙周探诊深度测量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或牙周袋深度,正常探诊深度为1-3毫米。探诊深度超过3毫米提示可能存在牙槽骨吸收,探诊时出血或溢脓表明存在活动性炎症。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受牙龈肿胀程度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X线片检查根尖片或全景片可显示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正常应小于2毫米。X线片能观察到骨高度降低、骨小梁稀疏等吸收表现,但对早期轻度吸收敏感性不足,无法显示三维骨量变化。
3、锥形束CT扫描锥形束CT能三维重建牙槽骨形态,精确测量骨高度和厚度损失程度,识别唇舌侧骨板缺损情况。其辐射量低于传统CT,适合评估复杂骨吸收模式和种植术前规划,但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影像解读。
4、骨密度检测通过定量CT或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评估骨矿物质含量,数值低于同龄人平均值提示骨质疏松风险。全身性骨密度下降可能加速牙槽骨吸收,该方法多用于全身骨代谢评估而非局部诊断。
5、牙龈退缩程度观察牙龈边缘位置相对于釉牙骨质界的变化可间接反映骨吸收,每毫米牙龈退缩对应约0.8毫米骨高度丧失。但牙龈位置受刷牙方式、正畸力等多因素影响,需排除非骨吸收导致的假性退缩。
日常应注意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吸烟者需戒烟,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发现牙齿松动、牙龈出血或敏感时应及时就诊,早期干预可延缓骨吸收进展。重度骨吸收患者需进行骨增量手术或选择特殊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