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是否恢复可通过疼痛缓解程度、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局部肿胀消退程度、肌肉力量恢复程度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肌肉拉伤通常由运动损伤、肌肉过度疲劳、热身不足、外力撞击或动作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1、疼痛缓解程度肌肉拉伤恢复的首要表现是疼痛逐渐减轻。急性期疼痛多为锐痛或撕裂样痛,恢复期转为钝痛或仅在特定动作时出现。若静息状态下疼痛完全消失且按压伤处无痛感,提示肌肉纤维修复良好。但需注意疼痛突然加剧可能提示二次损伤。
2、活动能力恢复受伤初期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随着恢复可逐渐完成受伤前动作范围。测试时可缓慢进行拉伸动作,若能达到健侧80%以上活动度且无代偿性动作,表明肌纤维粘连已松解。但需避免过早进行爆发力训练。
3、肿胀消退程度局部肿胀通常在伤后72小时达到高峰,恢复期通过淋巴回流逐渐消退。触诊时肌肉轮廓重新清晰、皮肤褶皱恢复正常提示炎症消退。若持续肿胀超过2周需排查血肿机化或肌筋膜室综合征。
4、肌肉力量测试采用等长收缩测试法,要求患者对抗阻力保持肌肉收缩。力量恢复至健侧90%以上且无疼痛为良好指征。可使用徒手肌力分级法评估,达到4级以上表明功能性恢复。但离心收缩能力往往最后恢复。
5、影像学复查超声检查可观察肌纤维排列连续性恢复情况,MRI能显示水肿信号是否消失。职业运动员需影像学确认愈合后再恢复训练。普通人群若6周后仍存在影像学异常需考虑瘢痕修复不良。
恢复期间应遵循RICE原则进行护理,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逐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离心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酸痛为度。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肌纤维修复,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若6周后功能未完全恢复建议康复科就诊,必要时采用冲击波或超声引导下松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