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耳聋是否为职业病需结合职业暴露史、听力检测结果及国家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标准。主要有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职业性化学中毒性聋诊断标准、职业性药物性聋诊断标准、职业性物理因素致聋诊断标准等依据。
1、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且工龄超过3年者,需通过纯音测听显示高频听力下降,并排除年龄、药物等其他致聋因素。典型表现为4000-6000赫兹听力阈移,伴随耳鸣、听觉过敏。确诊需提供连续3年噪声监测报告及历年听力检查记录,治疗包括调离噪声岗位、佩戴防噪耳塞及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2、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从事爆破、武器试验等突发强噪声暴露后72小时内出现听力骤降,纯音测听显示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可伴有鼓膜穿孔或前庭症状。须提供事故现场声压级检测报告,急性期需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等减轻内耳损伤,后期可辅以高压氧治疗。
3、职业性化学中毒性聋诊断标准接触铅、汞、苯等化学毒物后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伴周围神经病变或造血系统损害。需检测血尿中毒物含量超标,听力图呈双侧对称性下降。治疗包括驱铅治疗用依地酸钙钠注射液、营养神经用维生素B1片,同时须永久脱离有毒作业环境。
4、职业性药物性聋诊断标准医务人员、制药工人因长期接触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出现双侧耳鸣及高频听力丧失。须提供职业接触史及药物浓度监测数据,确诊后立即停止接触,可使用三磷酸腺苷二钠片、辅酶Q10胶囊等促进细胞代谢。
5、职业性物理因素致聋诊断标准涉及电离辐射、微波等物理因素暴露者,听力损害多伴随皮肤灼伤或晶体混浊。需提供辐射剂量检测报告,听力损伤常为迟发性,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严重者需人工耳蜗植入。
怀疑职业性耳聋时应保存完整职业暴露记录,在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后30日内向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鉴定。日常需做好职业防护,接触噪声者每半年进行听力检查,化学毒物作业人员定期监测生物标志物,必要时佩戴防护面罩。确诊后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须改善工作环境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