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体质差可通过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定期随访、科学喂养、适度运动等方式改善。早产儿体质差通常与先天发育不足、免疫系统不成熟、喂养困难、慢性疾病、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1、加强营养支持早产儿因胃肠功能较弱,需选择高热量、易消化的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母乳不足时可添加母乳强化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早产儿营养补充剂如小儿氨基酸口服溶液、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维生素AD滴剂。喂养时需少量多次,避免过度喂养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低,应减少探视人数,接触婴儿前需洗手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按时接种疫苗,对于特殊早产儿可遵医嘱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口服液、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出现发热、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3、定期随访早产儿出院后需在新生儿科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情况,监测神经行为发育。常规检查包括头颅B超排除脑损伤、听力筛查、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对于存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需长期随访肺功能,必要时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干预。
4、科学喂养按纠正月龄评估喂养进度,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奶量。喂养时保持45度角,喂奶后竖抱拍嗝。出现胃食管反流可抬高床头30度,使用稠化奶或遵医嘱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颗粒。引入辅食时间不早于纠正月龄4个月,优先添加强化铁米粉等易消化食物。
5、适度运动根据纠正月龄进行抚触按摩、被动操等温和运动,促进肌肉发育和感官刺激。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进行水疗等康复训练,但需避免剧烈运动。睡眠时采用仰卧位,每日清醒时进行俯卧练习,每次不超过10分钟,需家长全程监护防止窒息。
早产儿护理需特别注意维持适宜室温24-26℃,湿度50%-60%。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过度包裹。每日记录进食量、大小便次数及体重变化。家长应学习急救技能,如发生呼吸暂停需立即刺激足底并就医。保持喂养和睡眠规律,避免频繁更换看护人。定期进行发育商评估,发现运动或认知落后时及时介入早期干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