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粘连可能由子宫内膜损伤、胎盘植入异常、子宫手术史、感染因素、激素水平异常等原因引起,胎盘粘连可通过人工剥离术、药物治疗、宫腔镜手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1、子宫内膜损伤多次人工流产或刮宫手术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使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容易穿透蜕膜直接附着于子宫肌层,形成粘连。临床表现为产后胎盘滞留、阴道流血量多且持续时间长。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轻度粘连可通过米索前列醇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帮助胎盘排出。
2、胎盘植入异常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可分为粘连型、植入型和穿透型。与前置胎盘合并存在时风险显著增加,妊娠期可能出现无痛性阴道出血。磁共振成像能准确判断植入深度,对于局限型植入可使用甲氨蝶呤抑制绒毛生长,配合子宫动脉栓塞减少出血。
3、子宫手术史既往剖宫产或子宫肌瘤剔除术会在子宫壁形成瘢痕,瘢痕部位血供较差易导致胎盘附着异常。此类孕妇需在孕中期通过超声重点监测胎盘位置,分娩时应做好输血和急诊手术准备。对于穿透性胎盘植入,可能需要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控制出血。
4、感染因素子宫内膜炎或慢性盆腔炎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反应,导致纤维蛋白原沉积和胎盘附着面异常。患者常有下腹坠痛、分泌物增多等病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可降低感染风险,合并感染者需在胎盘清除后继续抗感染治疗。
5、激素水平异常孕激素不足或雌激素过高可能影响蜕膜化过程,导致胎盘绒毛与子宫肌层结合过紧。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月经不调病史,孕期需密切监测胎盘情况。对于激素紊乱引起的轻度粘连,使用缩宫素配合手法剥离通常有效。
预防胎盘粘连需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流产后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孕期定期产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胎盘异常,对于高危孕妇建议提前住院待产。产后出现胎盘滞留或大出血时须立即就医,根据粘连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恢复期应注意营养补充,适当食用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促进血红蛋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