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是夏季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密集的针尖大小丘疹或水疱,伴有瘙痒或灼热感。痱子的形态主要有白痱、红痱、脓痱三种类型,多由汗液滞留、高温潮湿环境、衣物摩擦等因素引起。
1、白痱:
白痱又称晶形粟粒疹,表现为皮肤表面密集的透明或白色小水疱,直径约1-2毫米,疱壁薄易破,无周围红晕。好发于颈部、躯干等部位,通常无自觉症状,多见于新生儿或长期卧床者。汗液在角质层内滞留是主要成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自行消退。
2、红痱:
红痱临床称为红色粟粒疹,特征为基底发红的针尖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常成片出现于汗腺丰富区域如腋窝、腹股沟。伴随明显刺痒感,搔抓后可能出现渗出。高温环境下汗腺导管阻塞导致汗液渗入真皮引发炎症反应,需避免搔抓并使用清凉止痒制剂。
3、脓痱:
脓痱即脓疱性粟粒疹,表现为红痱基础上出现黄色脓头,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多因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于皮肤皱褶处。伴随轻度发热时需警惕感染扩散,必要时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4、诱发因素:
环境温度超过32摄氏度、相对湿度大于70%时易发,贴身化纤衣物会加重皮肤摩擦。肥胖者皮肤皱褶处汗液蒸发不畅,婴幼儿汗腺发育不完善均为高危因素。长期使用油性护肤品会堵塞毛孔,加重汗液滞留。
5、鉴别要点:
需与湿疹、毛囊炎等皮肤病区分。湿疹皮损形态多样且对称分布,毛囊炎为孤立脓疱伴毛发贯穿。痱子具有明显季节性,皮损局限于多汗部位,降温后症状可快速缓解。
保持环境通风凉爽,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后轻拍干燥,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婴幼儿需勤换尿布并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霜,成人可外用薄荷脑洗剂缓解瘙痒。出现大面积脓疱、持续发热或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皮肤炎症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A、C有助于皮肤屏障修复。
麦粒肿睑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用眼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油脂分泌异常及揉眼习惯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当睫毛根部的睑板腺或汗腺开口被堵塞时,细菌易在此繁殖引发急性化脓性炎症。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感染,需注意早期局部热敷可促进炎症消退。
2、用眼卫生不良:
接触污染的手帕、毛巾或长期不卸妆会导致病原体侵入眼睑边缘。儿童玩耍后未及时清洁双手便揉眼,可能将环境中的细菌带入眼部,建议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眼周。
3、免疫力低下:
感冒、熬夜或营养不良时,机体抵抗力下降会使潜伏的细菌活跃。反复发作麦粒肿的儿童需排查是否存在维生素A缺乏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适当补充乳铁蛋白有助于增强黏膜防御能力。
4、油脂分泌异常:
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油脂过于黏稠,堵塞腺管形成细菌温床。青春期儿童因激素变化易发,可用茶树精油湿巾轻拭眼睑边缘,但需避开眼球防止刺激。
5、揉眼习惯:
频繁摩擦眼睑会破坏皮肤屏障,尤其过敏性结膜炎患儿因痒感加重揉眼行为。戴护目镜游泳、勤剪指甲能有效减少机械性损伤,必要时需使用抗过敏滴眼液控制症状。
日常需保证儿童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维持睑板腺油脂正常分泌。阅读时每20分钟远眺放松,避免眼疲劳诱发炎症。若红肿持续3天未消或出现发热,应及时眼科就诊排除蜂窝织炎可能,切勿自行挤压脓包以免感染扩散。发作期可用菊花茶熏蒸缓解不适,但温度需控制在40℃以下防止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