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与脑出血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脑出血的临床处理需根据出血量、部位及患者状况综合评估,主要干预方式有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清除血肿、开颅减压术等。
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等因素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偏瘫。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多见于老年患者,出血部位以脑叶为主,可能伴随认知功能下降。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常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
特殊情况下需考虑凝血功能障碍、肿瘤卒中等少见原因。妊娠期妇女可能因子痫前期诱发脑出血,青少年患者需排查烟雾病等血管异常。抗凝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出血量增大,此类患者需及时逆转凝血功能。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时易引发急性脑积水,需紧急脑室穿刺引流。
脑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恢复期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重建、言语矫治和吞咽功能训练。长期管理需规律监测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动作。饮食宜低盐低脂,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建议每三个月复查头颅CT评估出血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持续超过六个月可能遗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