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晶状体发生浑浊导致的视力障碍性疾病。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晶状体结构:
晶状体为双凸透明结构,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蛋白变性会导致透光性下降,这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加速晶状体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性白内障。
2、浑浊发生部位:
浑浊可发生在晶状体不同部位,包括皮质、核部及后囊下区域。皮质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周边楔形浑浊,核性白内障以晶状体中央部硬化为特征,后囊下白内障则影响视轴区透明度。
3、浑浊发展过程:
早期表现为晶状体局部透明度降低,患者可能出现眩光、视物模糊等症状。进展期浑浊范围扩大,视力明显下降。成熟期晶状体完全浑浊呈乳白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4、浑浊影响因素:
除年龄因素外,长期紫外线暴露、眼部外伤、葡萄膜炎等均可诱发晶状体浑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也可能导致药物性白内障。
5、浑浊检测方法: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直观观察晶状体浑浊程度和位置。视力检查、眼压测量等辅助评估视功能损害情况,为手术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白内障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强光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深色蔬菜水果,如蓝莓、菠菜等。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压波动。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监测白内障进展程度。
老年人白内障并非必须手术,是否手术需根据视力受损程度及生活质量需求综合评估。主要考量因素包括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下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合并眼部疾病、全身健康状况及患者个人意愿。
1、视力影响:
当矫正视力低于0.5或出现明显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影响阅读、出行等日常活动时建议手术。早期仅表现为轻度雾视或色觉改变时,可通过调整环境光线、使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改善。
2、混浊程度:
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达Ⅲ级以上或后囊下混浊显著者需手术干预。皮质性混浊进展缓慢者可能多年无需治疗,但需每6-12个月进行裂隙灯检查监测进展。
3、合并眼病:
同时存在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时,需优先处理更影响视功能的疾病。部分病例可通过联合手术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但严重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4、全身状况: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需术前评估手术耐受性。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低于8mmol/L可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
5、个人选择:
对驾驶、精细操作等有高视力需求者可早期手术。高龄或活动量少的患者若适应现有视力,可选择观察。手术意愿强烈者即使视力未达标准也可考虑个性化方案。
建议白内障患者保持富含维生素C、E及叶黄素的深色蔬菜摄入,每日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环境,阅读时使用柔和的背景光照明。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当出现视物变形、突发眼痛等异常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非手术期间可通过验光配镜矫正屈光不正,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